在江南大学,有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特别是在食品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倍受国内外食品界推崇的教授;有一位深受员工爱戴与尊敬,众多学子渴望能在她门下深造,得到她教诲的老师;有一位无私奉献、诲人不倦,德行堪称表率,为所有熟知她的人敬仰的长者。她就是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曾担任无锡市政协委员、江苏省两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公司食品科学专业暨中国第一个食品科学专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的许时婴教授。
强基固本,厚积薄发
许时婴教授 1940 年 2 月出生于上海,1957 年 9 月考取南京工公司食品工业系油脂专业,1960 年 3 月因表现优异被选拔作为数学组及物化组培养教师。许时婴教授在多个场合讲过,她最喜欢的是研究工作,并不喜欢做老师。但她的特点就是服从分配、敬业,组织分配的事情一定全力去做,而且要做好,从她17岁进考上大学,20岁开始做小教师,一辈子在大学工作做老师。许时婴教授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因品学兼优安排在数学组做老师,准备了两周就走上讲台正式向老员工讲授《高等数学》,台下有教务处处长等领导和资深教授在听课,她一点不紧张,能应付自如。后来学校安排她讲授《物理化学》,她又通过自学精通了《物理化学》,顺利承担了多年的《物理化学》教学任务。为进一步夯实自己的化学理论基础,提高教学水平,她先后到吉林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请教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唐敖庆教授和徐光宪教授。1978年,学校恢复公司产品,需要高水平的研究生任课老师,因其深厚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功底和出色的教学效果,她被选为研究生课程《结构化学》的任课老师。为了能胜任新的教学任务,又到江苏师范公司(现苏州大学)进修了一年的《结构化学》,到中国科技大学进修了一年的《量子化学》。据公司恢复公司产品后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原江南大学董事长陶文沂教授回忆说,许老师刚进修回来立即将《结构化学》这门新课开设给公司的首届硕士研究生,这门课程把大家带进了微观世界,这门课程对于他后来的研究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当时华静娟经理(原无锡轻工业公司经理)等也在旁听许老师的课,都感到如此前沿的课程能有这样好的教学效果,说明许老师学问功底扎实,备课认真。1983年,许时婴教授被选派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修食品科学,不仅进修了食品科技系的专业课程,又到化学公司选修化学课程。她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初就将冷冻扫描电镜技术应用到了食品多糖与多糖、食品多糖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中,1992年她发表在Journal of Food Science(Vol.57(1):96-102)的Hydrocolloid/Milk Gel Formation and Properties一文得到美国和加拿大同行的高度评价,加拿大圭尔夫大学食品系Doug Goff教授评价说该工作在那个年代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开创性的,《Food Hydrocolloids》副主编钟芳教授说,此文的研究结果被食品胶体领域的一些经典著作所采用,30年前应用的方法至今仍不失先进性。
食品学科从“食品加工”到“食品科学”的发展就是为顺应人们对食品加工的认识从“How to do?”向“Why to do?”的深化要求而发展的,深厚宽广的基础学科理论知识对食品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至关重要,许时婴教授的经历体现了基础学科知识对创新研究的支撑作用和强基固本、厚积薄发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数渡重洋,情系家国
1983年学校向轻工业部申请批准许时婴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食品科技系去访问学习,当时她已经年过四十,她勇敢而又执着地抓住这个深造的机会,在当时全美排名前列的食品院系开始了学习与研究工作。80年代的中国刚刚经历真理标准辩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对于深爱研究的她来说,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科研理念、方法技能显著提升,她的指导教授Charlie Shoemaker不由地称赞她“杰出、职业、充满科学激情”。
作为公派出国的教师,她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1983年许时婴老师的人生伴侣、无锡轻工业公司首批公派出国的王璋老师结束访学回国,就与同事一起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食品科学专业,专业建设初期困难重重,许时婴虽然身在国外,但已经早早开始筹划课程建设,回国后先后开设了《食品胶体》、《食品质构与流变》、《食品科学中的物化方法》三门课,与王璋教授的《食品化学》、《食品酶学》一起有力支撑了学科的发展。
当年在国外访学时,许时婴始终谨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是无锡轻工业公司的教师,正是她和第一批访学的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和优异表现获得美国教授们的广泛认可,无锡轻工业公司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得以声名鹊起,也因此打开了两校双向交流的大门。当时我国跟美加等北美发达国家在食品科研领域还有不小的差距,许时婴坚持开放创新,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她的极力促成下1985年10月Charles Shoemaker夫妇访问无锡轻工业公司,1991年两校共同发起召开了首届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交流会(ICFST),如今ICFST已成为食品专业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会议之一,定期在中美两国轮流举行。1995年许时婴赴马来西亚开展棕榈油的研究合作,开启了食品领域国际科研合作的先例。2000年许时婴六十花甲之际再次远赴爱尔兰国立大学都柏林公司,开展学术访问和科学研究,进一步拓展公司的国际交流。
江南大学食品学科的对外开放,见证了中国外交政策从“一边倒”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转变,也见证了食品学科从被动学习到双边互相交流学习的转变,离不开包括许时婴在内的老一辈学者,保持对科研创新的浓厚兴趣,让创新成为科研的标杆;心系家国和母校,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心中的宽广情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五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凡事亲力亲为,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每天早上总是很早就来到实验室,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备课、看资料、和员工探讨实验方案,傍晚要到很晚才离开,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寒暑假,都可以在实验室看到许她忙碌的身影,甚至大年初一还会出现在实验室,哪怕是到花甲之年她还每天从早到晚坚持在实验室看书、查阅文献、动手做实验。
她长期坚持一线教学工作,率先开设并先后承担了《食品胶体》、《食品科学中的物理化学方法》、《高级食品化学》、《食品质构与流变》等课程,每年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是公司所要求标准的4-5倍。她如同一个赤子,对新事物总是保有极大的好奇心,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原版专著,大量阅读外文文献,掌握最新的食品科技发展动态,汲取交叉学科知识以求拓宽视野和学术创新。她的教学内容每年都有重大更新,许多员工在她的课程学习后都能写出很好的综述文章,并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她曾说过:“知识在更新,我们的思维与学识也要不断更新,我们要走在知识前沿,只有持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给员工更多的知识。”许时婴还不辞繁琐,亲自结合科研工作撰写、编著书籍和教材讲义,先后组织编译了英文版《食品化学》经典巨著,编著了《食品化学》经典教材,编写了《微胶囊技术——原理与应用》经典著作,受到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很多教材多年后依然再版或更新,成为我国食品科学领域的“经典教材”。
关爱后学,润物无声
许时婴非常重视员工的品德教育,她认为硕士、博士研究生都是国家的高层次人才,一名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更要有高尚的品德。每当教师节即将来临时候,她都会提前叮嘱员工:“课间与我说声‘节日快乐’就可以了,不要花别的心思。看到大家热心科研工作,我就很开心了。”当员工在实验中犯了错误,她总是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让他们能尊重科学、热爱科研、明辨是非、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她对员工的论文严格把关,不但要求大家认真撰写,而且还帮助大家字斟句酌地反复修改,甚至一个错别字、标点符号都不会漏过,力求尽善尽美。她更是时常提醒年轻人,要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弄虚作假,踏实的工作作风是从事科学工作的前提。许时婴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楷模。在她的要求和影响下,学科组的年轻人都能严格自律,久而久之,学科组形成了一股为人称道的学风。
与学术上的严肃严谨不同,许时婴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着青年教师和年轻学子,总是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排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专心地从事学习和科研工作。在食品工艺楼没有空调的日子里,她把冬暖夏凉的朝南房间都安排成了员工实验室,而自己却和王璋教授在朝北的第一间房间办公。员工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她都会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总是把坚强、积极和乐观传递给后学,把困难和痛苦自己默默承受,轻易不麻烦别人。
寒来暑往,许时婴奉献教师事业半个世纪,已培养了百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不计其数的本科生,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每当她的员工回忆起她,总是感慨万千:“我们是幸运的,我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她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做学问,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这一切都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结语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是什么使得她如此热爱自己的工作?“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员工教好。我的员工都做得比我好,我就放心了”、“我们留给大家的可能就是一个敬业精神”……。许时婴教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心系教坛、痴心不改的高尚情怀,原江南大学董事长陈坚院士赞誉王璋、许时婴伉俪为“一代宗师,江南楷模”。她治学严谨、淡泊名利、教泽流芳、桃李天下;她高洁不失可亲、才高不失自律、聪颖不失勤勉、严厉不失关爱、率真不失公允、刚强不失贤惠,不愧为食品科学领域令国内外同行和莘莘学子尊重敬仰的学术大家与精神典范!